“评价—培训—激励”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探索
2023-12-06 点击:266 次
“评价—培训—激励”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探索高 赛 张 雁 陈省平 (中山大学 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立“评价—培训—激励”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融合课程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联动培训模式、教学激励机制,推动高质量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建设,为持续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营造良性环境。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教学评价;教学培训;教学激励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指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或个人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持续支持和服务,促进其在教学价值观、教学能力、教学学术方面的发展[1]。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关键,学校营氛围,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合作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2]。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提升课程质量为宗旨,建立“评价—培训—激励”教师教学发展模式,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多维度、持续性提升。 1 教学评价: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载体。课程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客观而全面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发展需求,充分彰显多元价值[3]。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这就决定了教学评价要遵循多主体原则,积极构建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4]。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构建了学生、督导、院系、教务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常态化、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常态化巡课、学生评教、督导听评课、院内评教、教学审查等。 1.1 常态化巡课巡课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短时间的观察后,对课堂上师生状态所进行的粗略描述,是学校管理者最常用的管理方法之一[5]。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每周对各校区、各校园开展一轮巡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巡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学秩序、课堂出勤、教师教态、学生纪律和教学环境与设备等,以严肃教学纪律,确保教学有序运行。 1.2 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是指高等院校组织本校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6]。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直接参与和见证了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直接的感悟与体会。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每学期针对所有课程开展学生评教,评价方式以定量评价为主,全面覆盖教学评价要素的各个基本点,强调以“学习成效”为导向,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若某教师近5 年讲授的课程,80%的学生评教结果位于全校排名后20%,则将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针对这部分教师,相关院系将会专门安排督导听评课,并通过参加教学观摩、试讲工作坊等教学培训方式,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效果。 1.3 督导听评课教学督导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与规律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监督、规范、评价与指导活动[7]。一般而言,督导着重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具体包括教学评价要素各基本点、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性、示范课堂推荐、查找教学问题、概括教学效果、凝练教学特色等方面。督导听评课,并与授课教师交流反馈,对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关注点主要不在“督”,而在于“导”,注重为授课教师提供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有建设性的指导与帮扶。对于督导听评课发现的“重点关注”教师,相关院系将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培训与指导;对于督导听评课发现的课堂教学优秀教师,将推荐其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供其他教师交流学习。 1.4 院内评教在统一开展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的基础上,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鼓励各院系开展院内评教,突出特色,尊重个性。各院系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实际需要,采取现场听课、检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选择开展院内评教,形成量化的院内评教结果。 1.5 教学审查通过教学审查可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教师能从审查反馈中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教学审查包括:课程大纲审查,凡课必审;教材选用审查,凡用必审;课程考核内容审查,凡考必审;毕业论文审查,查重全覆盖,并按5%的比例抽检;校院两级党政领导每学期抽听讲课、抽查试卷、抽查毕业论文,确保教学计划落实到位。建立“审查—反馈—督办—整改—复盘”的闭环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针对不足持续改进。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引导教师不断追求卓越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8]。对于课程质量评价结果,我们主要抓“两头”:对于评价较为落后的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教学培训、教学观摩、教学试讲等方式,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育数字化等方面予以提升;对于评价较为优秀的教师予以激励,持续改进,止于至善,着力营造重视教学和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学相长,带动更多教师追求卓越。 2 教学培训: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重点组织开展教学培训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尤其对于青年教师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教师教学培训应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为宗旨,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服务于教师教学发展全过程。培训内容多元灵活,营造良好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氛围,促进教师教学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能力提升,激活教师教学发展内驱力。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结合课程质量评价结果,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脉各类教师教学发展需求,以资格培训、教师试讲、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教学能力提升的平台。 2.1 教师资格培训参加教师资格培训、申请并获得教师资格证,是国家《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教师任职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师资格培训后持证上岗,这对于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每年组织开展1 次教师资格培训,旨在夯实青年教师(包括附属医院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基础,引导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实现了教师“持证上岗”全覆盖。 2.2 新开课教师试讲新开课教师试讲是日常教学管理环节中的一项重点监督检查工作,对新开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的提高,对院系和教研室营造相互交流学习的氛围,起到监督和推动作用。试讲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健全教师上课准入机制,每学期组织各院系(附属医院)开展一轮新开课教师试讲工作坊,严把教师开课关。新开课教师包括“新上课”教师、“上新课”教师、新带教临床教师,试讲的形式包括授课和答辩两个环节,重点考核试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授课(临床带教)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试讲考核结论为“通过”的,教学单位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方可为其排课。据统计,在参加过试讲培训的教师中,评教结果位于全校前30%的占比为44%,评教结果位于全校前50%的占比达75%,可见教师试讲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是以观摩课为主要组织形式,互相交流,促进反思,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9]。通过对示范课堂的观摩学习,观摩教师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每个月组织开展1 期教学观摩活动,把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开放给新教师观摩,课后主讲教师与观摩教师面对面交流讨论,相互学习,相互提升。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5%的观摩教师认为非常有收获,随堂观摩体验深刻、受益良多。 2.4 教研室“传帮带”教研室是组织、实施教学的基层单位,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10]。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发挥基础教学组织的作用,通过教研室内老教师“传帮带”,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性、实践性的引导,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精准对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激发教研室的教学研讨热情,推动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2.5 以赛促培、以赛促教教学竞赛是端正和提高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的一种直接的、有效的途径[11]。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每年举办校级教师教学竞赛和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推动教学创新,拓展教学理念思路,为全校教师提供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成果展示的平台。教学竞赛既为全校教师搭建展示教学风采的平台,亦从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节段设计、授课过程呈现等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015 年以来,中山大学共表彰校级教学竞赛获奖者357 人次、省级教学竞赛获奖者45 人次、国家级教学竞赛获奖者3人次。 3 教学激励: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是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优化整合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态度与行为的相关因素,依靠科学合理的激励体制和激励制度,运用丰富多样的激励方式和手段,使其充分发掘教学工作潜力和调动教学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激励目标的机制[12]。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是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1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激励机制,对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和工作潜能有重要意义,能促进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成效上有所突破,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重要保障。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搭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金字塔形建设体系,推进教学名师、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建设,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奖励一批。着力营造重视教学和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激励教师追求卓越。 3.1 教学名师评选教学名师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评选教学名师,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教师追求卓越教学。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每年评选校级教学名师10 人,评选对象为在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求担任教材主编或省级以上一流课程负责人。2015 年以来,中山大学共授予校级教学名师61人,获评省级名师17人、国家级名师3人。 3.2 一流课程认定一流课程建设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行动。通过培育、认定一流课程,示范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质量提升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每两年认定一届校级一流课程,课程类别包括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2019 年以来,中山大学共培育建设425 门一流课程,认定校级一流课程98 门,获评省级一流课程12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1门。 3.3 教学成果奖评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对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每两年评选一届校级教学成果奖,将教学成果奖校本化,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参与,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又为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做好储备。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共表彰校级教学成果奖424 项,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69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 4 结语构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进而打造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充分融合课程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联动培训模式、教学激励机制,构建“评价—培训—激励”教师教学发展模式,形成“运行—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闭环管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效,引导教师追求卓越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时见,周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6(8):35-39. [2] 高松.构建多样性开放型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J].中国大学教学,2023(5):4-8. [3] 程宇飞,李军岩,范尧.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本原的理论遵循、迷思困境与实践路向[J].体育学研究,2022(3):1-13. [4] 臧琰琰.大学教师评价的理论遵循和应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4):85-90. [5] 徐明,李志坚.学校巡课制度改革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6(4):18-20. [6]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8-139. [7] 苏君阳.教育督导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 方方,马晓东,程道娟.“金课”视角下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2023(9):13-15. [9] 郭泽平.教学观摩:理论辨识、类型划分与路径选择:基于50 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大学教育,2021(3):40-43. [10] 张静,赵自刚,牛春雨,等.教研室组织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神经药理学报,2007,24(6):69-71. [11] 李嘉,崔敏,顾斌贤.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1-4. [12] 吴新宁,廖慧艳,张倩.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142-148. [13] 刘津升,梁红静.高校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3):31-33. Research on “Evaluation-Training-Incentive” Teaching Development Model for Teachers GAO Sai,ZHANG Yan,CHEN Shengping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evaluation-training-incentive”teaching development model for teachers,which improves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creates a benig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rough the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rse quality,the threetier linkage training model of “school-faculty-teaching & research offi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center for teaching development;teaching evaluation;teaching training;teaching incentive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2023.21.002 作者简介:高赛(1989—),女,硕士,中山大学教务部职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张雁(1968—),女,博士,中山大学教务部质量处(教材处)处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陈省平(1975—),男,博士,中山大学教务部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编辑:杨呈祥 |
|||||||||||||
下一篇: 人的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结果之道的探析... | |||||||||||||
上一篇: 基于文献分析的智慧教育内涵及建设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