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素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评价标准初探
2020-03-30 点击:341 次
作者: |
吴晶玲,简璐丝 |
作者单位: |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摘要: |
Jorm 最早在 1997 年提出了“心理健康素养”的概
念,并将其定义为“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精神障碍
的相关的知识和信念”。目前,大学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主要依靠事后干预,集中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方面,课程
教学并没有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因
此,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有效性评价就是通过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
计、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和描述。梳
理前期有效课堂试点工作,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师生满意度”八个方面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关键词: |
心理素养;有效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
中图分类号: |
G444 |
基金项目: |
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课堂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8GA078。 |